【重訪清辨與護法空有之爭】工作坊

Date:Sep 5, 2025
Venue:線上視訊
Type:工作坊


【重訪清辨與護法空有之爭】工作坊

時間:2025年9月5日(五)上午9:30~下午5:40
地點: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(僅開放報名線上視訊參與,報名請填寫聯絡信箱,會議前將寄發視訊連結。)
活動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A1oWXfvHM7njMDRS7

議程:
時間、發表人、議程/論文題目

9:30-9:40       開幕
9:40-10:30    蔡伯郎 清辨與瑜伽行派之三性與二諦觀
10:40-11:30  李勝海 清辨對瑜伽行派的回應:有關存在與外在實在論的辯論
11:40-12:30  林恕安 清辨視域下依他起與遍計所執的意義重構
12:30-2:00    午餐
2:00-2:50      胡志強 空性與方法:龍樹、護法與清辨
3:00-3:50      楊得煜 漢傳唯識學中的三性論---以窺基、慧沼、圓測為核心
4:00-4:50      林鎮國 Normativity and Its Limits: Reading Dignāga, Dharmapāla and Bhāviveka
5:00-5:40      總結討論

工作坊主題說明:
六世紀護法(Dharmapāla)的《大乘廣百論釋論》,特別是其〈教誡弟子品〉,和清辨(Bhāviveka)的《中觀心論》第五品〈入抉擇瑜伽行真實品〉及註疏《思擇焰》、《般若燈論》第二十五品附錄「破瑜伽行三性論」部分,構成了佛教哲學史上著名的「空有之爭」,也就中觀與瑜伽行哲學之爭,影響十分深遠。雙方承繼了陳那的量論,後者造成印度哲學—包括佛教哲學—的「知識論轉向」。從邏輯與知識論進行形上學的爭論,成了六世紀「空有之爭」的特色,也為後續的大乘佛教哲學的發展定了主調。本計劃研究「重訪」該對論,試圖在國際學界奠定的基礎性研究下,一方面補足中文學界在該議題之研究的遲滯與不足,另一方面因當代哲學問題意識的轉變,瑜伽行唯識哲學和中觀哲學的對論從概念論(conceptualism)與非概念論(nonconceptualism)的視角下,開啓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詮釋空間,值得深入研討。

主辦單位:中華佛學研究所、國立政治大學佛教哲學研究中心
網站資訊:http://buddhica.nccu.edu.tw
聯絡信箱:nccucbp@gmail.com

贊助單位:中華佛學研究所